许新栋
临沂,古称琅琊郡,一座矗立于华夏大地上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上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而仅在书法艺术方面,她的成就就如点点繁星,布罗于华夏书法艺术之林,璀璨夺目。这里先后出现过数位驰名中外、誉满古今的书法名家及其法帖,这些书法家似灿烂的星光闪烁于华夏神州,点缀着华夏文化的历史长河,使临沂的历史文化更加耀眼。
为弘扬书法艺术、打造临沂书法城名片、宣传发展大美临沂,临沂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在城区北部滨河风景区一隅,斥巨资建设了一座书法广场,广场的建设注重环境艺术与书法文化的有机结合,充分展示了临沂作为中国书法名城的无限魅力。它将中国书法艺术、现代雕刻技法与园林景观自然融合在一起,循古而不拘泥,现代而不流俗。
而作为临沂人的我,却一直将书法广场看成一个休闲娱乐、谈论书法、探讨艺术的活动场地,与市中心的人民广场同视,虽然天天上下班路经此处,亦没有停下来匆匆的脚步,走进去看看。我的视野一直在高大的迎宾门外,却不知这扇门里,却是一个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之林,观之让人惊叹不已。
那日,我早早地收拾下班,冒着隆冬的严寒特地赶到这里,想静静在站在她的手掌里感受她那浓浓的文化气息和艺术氛围。
巍峨雄伟的迎宾门大约有一二十米高,由两个形似倒“L”的结构交叉组成,面朝西远眺双岭路,极目远望,可以看到京沪高速入口处,那里是临沂对外的一个大门,或许这就是迎宾门立于此处的深远寓意吧。
迎宾门前是一个广阔的广场,场内布置停车、习字、绿化带以及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于2008年9月颁发的“中国书法名城”碑匾,临沂书法广场的大门在这儿开启。来吧,朋友们!
走进迎宾门,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眼前的一景一物都被赋予了这种气息,让你感觉到它们的不同凡响、超然脱俗,身在其中,甚至都感觉自己身上多了一些儒雅之气。
书法广场沿祊河南岸而建,踏入迎宾门,地势稍低,台阶西高东低,顺台阶而下,南北两侧是冬青池,成排的冬青郁郁葱葱,池身最高处高约1.8米,在北池池壁上是由启功先生题写的“中国历代皇帝墨迹选”,延着池壁边走边看,上至苍颉、夏禹,下到慈禧太后、清末溥仪,历代帝王的书法艺术作品百余幅,其中不乏一些传世经典之作。
在迎宾门里南侧立有一面黑色大理石墙,座南朝北,上书毛泽东同志《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草书如疾风劲草,气势磅礴。
从这个墙壁一侧的甬径向南蜿蜒而行,进入“百廉图园”,百廉图碑立于圆形池中的小岛之中,外有诸多石墩、石碑簇拥,其上的书法内容不外乎廉洁勤政、共建和谐之意。
在迎宾门南北两侧伫立有两株年龄约800岁的枫杨,几近腐朽的主杆托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枝杆,树杆直径有1~2米粗,干枯的树皮裂着皱纹,仿佛它在用风烛残年的姿态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见证着中国书法史在古郡琅琊大地上的发展与变化。
抬头望去,雄伟高大的书圣王羲之雕像立于书法广场东侧正中位置,手挚妙笔,目光凝注,傲视群雄,不愧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书法圣人,眉宇之间气宇轩昂,透露着儒雅之风,需仰视才能看到他的全貌,我顺着他的目光,环顾四周,开阔的广场、林立的书法碑帖、浩如烟海的书法碑帖展台,仿佛自己早已置身于浩翰的中国书法艺术世界中,被浓浓的书法氛围、文化氛围层层包围着、熏染着……
雕像前方南北两侧分别是东西长达65米的大理石雕刻的历史书法作品展台,作品自龙山文化陶文、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清末的各种创新字体,前后历经6000余年,一是展示了中国文字的历史变迁,二是囊括了中国历史所有朝代的著名书法家的经典之作,书体涉及楷、行、草、隶、篆,文体涉及楹联、诗、词、曲、赋等,这些碑帖不仅是历史书法名家的,也有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著名文学家的一些书法力作,我站在这条长长的展台一端,向另一端远远望去,悠长的黑色大理石板像是一个穿越六千年的历史通道,上面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线条勾勒着中国书法艺术的唯美,蕴含着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与艺术价值,用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形式来记录着书法艺术所走过的漫长的历史与变迁,看那龙山文化的象形字、沾满浓浓铜锈味的金文、记录孙子兵法的汉竹简、行云流水的快雪时晴帖、颜真卿的多宝塔帖、狂放不羁草圣笔下的飞花、带着浓重皇家气息的乾隆书法……漫步于这来回四趟的展台前,我从古代走到今天,从原始社会走到封建社会的王朝末期,从象形字看到行云流水运笔如飞的行草,这展台虽然只是中国书法的一个简史,却让我仿佛在浩翰的中国书法艺术历史里走了一圈,每一个碑帖,每一个人物都有一段让历史铭记的故事或典故,难道这只只是书法艺术的展台吗?
南、北展台的外侧一边一组十盏石柱灯,我不知道怎么称呼它们,这是我们常在电视里看到的。在古代,这样的石柱灯随处可见,敦实的底座,方形或圆形石柱灯身近2米高,上面放置的油灯的四面或八面带孔的玲珑灯头,只不过是现在换成了电灯,但并不影响它们的功能和这样的氛围带给人们来自古时的感受。远远望去,像二十名忠诚的卫士一样从历史一直站到今天,守卫着这两条贯穿历史的书法艺术隧道。如果是在晚上,我想它们肯定会给人们带来一份安宁与恬淡。
左侧展台的北面是三组汉白玉大理石雕刻的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赵孟頫的《赤壁赋》、智永的《草书千字文》、王献之的《洛神赋》六幅传世经典碑帖,雕刻精细入微,线条流畅优美,这让我想到了一幅在烈日下雕刻工人认真雕刻制作的工作图片,现代的手工技艺在宣纸般的汉白玉大理石上将古代尊崇至上的书法艺术作品充分还原,其形神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这样的参观者能够在今日有幸站立于一件件伟大的艺术作品前面伫足仰视欣赏,心中除了感叹,还能什么呢?
南侧展台外除了那十盏石柱灯外,自东向西还依次立有蔡邕、钟繇、王献之、李世民、欧阳询、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米芾、董其昌的石雕头像及其资料、书法作品等,我有些不明白为什么选这些古代书法家的石像在此处,而不是其他的呢?虽然不知其原因,而这样的石像围绕着书法展台,无疑给这样的艺术之林增加了更多的文化氛围,那种浓郁的文化气息在浸润着每一位游客。
从这里又回到广场正中心,遥望高大的书圣雕像,环顾四望,开阔的广场竖立着层层的法帖碑林,又有石柱灯盏、错落有致的珍奇树木守卫着,安静地守在这若大的氤氲着文化气息的广场上,守望着悠悠的历史与岁月,而这一切却都尽收一代书圣眼底,我不禁为之感叹:书圣啊书圣啊,你高高在站在这里,站到今天,你的书法将中国的书法艺术推荐向了至今都无人企及的巅峰,你站立的姿态、你那深邃的远眸,是在企望后来人超越你还是因为两千年来没有人能够超越的一种忧愁,抑或一种冷峻的孤独呢?
诚然,你的书法达到一个顶峰,虽然无人能企及,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你的追随者一直在这条艺术的道路上不懈追求,探索创新,是你将这门艺术升华为一种代表着华夏文明发展的文化,并让后人传承、研究、弘扬光大。
书圣,临沂为你骄傲,中国为你骄傲,所以我们在今天将你做成如此高大的样子,让后人对你敬仰膜拜,为你的书法艺术而感叹,为你推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而感叹!
“书脉悠悠,文脉汤汤,书圣故里,翰墨飘香”,漫步于书法广场,除了感受到中国书法史对你的震撼之外,更多的是被那种翰墨飘香的笔墨情怀与气韵所熏染,被那种浓重的文化气息所陶醉,中国临沂正用自己的方式打造着这一文化品牌,发展沂蒙老区的文化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