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下午14:00,“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国际研讨会在泰特现代美术馆举办。作为“兴起: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声音”大展的一部分,研讨会由泰特亚洲研究中心与中央美术学院共同组织,由“批评架构”(Critical Framework)和“当下的声音”(Voices of Now)两部分组成。
在研讨会正式开始前,泰特国家和国际事务部主任朱迪斯・内斯比特(Judith Nesbitt)女士向大家表示欢迎。内斯比特女士介绍了整个展览的基本情况与组织构架,并对展览的组织者、参展艺术家,以及现场的所有来宾,表示感谢和欢迎。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教授也向大家表示欢迎。王春辰教授表示,每个人对于“女性”都有不同的理解,而这场跨越整个英国的展览为我们理解女性艺术,提供了更多可能;这场展览也是未来工作的一个良好开端。
之后进入研讨会的上半部分“批评架构”,共有两位学者发言,讨论当代中国女性艺术;泰特亚洲研究中心策展人李素琼(Sook-Kyung Lee)女士向大家介绍了发言人。第一位发言人是伯明翰城市大学(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的莫妮卡·梅林(Monica Merlin)博士,她的发言题目是《反思当代中国艺术中的女性艺术家与性别》(Rethinking Woman Artists and Gender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其对于70年代以来中国的女性当代艺术家与艺术实践做了分析。第二位发言人是牛津大学(Christ Church, University of Oxford)的罗茜·霍姆斯(Ros Holmes)博士,她的发言题目是《不要更多的好女孩:赞颂中国在线空间中的丑陋与拙劣》(No More Nice Girls: Celebrating the Ugly and the Artless in China’s Online Space),结合当代中国的网络生活现状,分析了网络上的视觉文化现象以及以艺术家叶甫纳为代表的从事“网络艺术”活动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之后由考陶尔德美术学院(The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的张温惠(Wenny Teo)博士主持了提问交流环节;张博士及现场观众就语言翻译、LGBTQ、艺术家对于自己“女性主义艺术家”身份的认知等问题,与二位发言人进行了交流。
之后进入半小时茶歇,大家进行自由交流;研讨会的下半部分于下午16:30开始。
研讨会的下半部分“当下的声音”共有三位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发言,王春辰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三人;这三位艺术家都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她们就自己的创作经历与大家进行了分享。第一位艺术家娜布其介绍了自己2005年以来的作品,只要是处理人在不同空间中的概念、人在空间中的感知,注重塑造空间、创造空间,表达空间中人的感受与情绪。第二位艺术家马秋莎谈到,自己的很多作品都与自己从小到大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在创作中她关注个人的人生体验,以及在时代变革中的代际关系问题。第三位艺术家叶甫纳介绍了自己近些年来的艺术作品,主要运用了新媒体、新媒介,并特别谈到了利用网络进行的“直播计划”和“指甲计划”两项艺术创作。发言结束后,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主任宋晓霞教授主持了提问交流环节,宋教授及现场观众就艺术家自我的身份认知、对于艺术家作品的不同解读和判断、艺术家如何应对文化差异、作品灵感来源等问题,与三位艺术家进行了交流。
在交流活动结束后,李素琼女士做了简要总结,并向所有来宾表示了感谢。之后与会嘉宾和现场听众移步茶歇间,进行自由的交流和讨论。
本次研讨会所属的“兴起: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声音”大展由中央美术学院发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英国泰特美术馆联盟(PLUS TATE)、英国华人当代艺术中心(Centre for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联合主办。展览项目得到中国国家艺术基金(CNAF)资金支持,并获得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协助。展期将一直持续到今年9月2日,大展在包括泰特现代美术馆在内的英国八家艺术机构:英国当代华人艺术中心(CFCCA)、大曼彻斯特艺术中心(HOME)、透纳当代艺术馆(Turner Contemporary)、诺丁汉当代艺术馆(Nottingham Contemporary)、米德尔斯堡现代美术馆(MIMA)、焦点美术馆(Focal Point Gallery)、艺术&创造基金会艺术中心(FACT)同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