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主要职责就是尽心艺术创作,少有艺术家只顾创作,而不考虑个人、创作以及作品传播。特别是当前全面网络化的时代,不能主动传播等于是与世界隔绝。
批评
当前艺术家首选的是包装自己,通常的路径是选择熟识的批评家解读自己、创作和作品,并试图在学术上、理论上给出某种概念。这在商业活动中叫做产品定位。
这种作品艺术概念的外延包括艺术家创作类型和思想表达,是否可以有助于外界,特别是非艺术类人群正确理解艺术作品,并不是这些批评家的目标。批评家要做的只是在职业范围内,用其掌握的语词技能,完成一件语言产品。
很多时候,批评家对于艺术家所属艺术类别的表述对人们认识艺术家比作品更为重要,这种划分类别使人们透过其他类似的已经知名的艺术家,便已经可以了解到艺术方向和可能的市场价格。
艺术家选择批评家已经从早期的邀请单一批评家发展成为购买成批的批评家文章,那些较为富有的艺术家更可以出版创作评论专著。
这种批评路径看似可以使得艺术家获得某种学术认可,实际上,对于艺术家的市场认知并不会有任何实际的价值效应。一方面是由于批评表述的泛语言化,另一方面,对于大众和市场,批评的价值首先就未得到认同。
展览
参加和举办各种作品展览是艺术家必须完成的任务,所以,作品展览年表通常也成为艺术家简历的重要组成内容。
当前维系艺术市场繁荣的此起彼伏的艺术展览的目的,对艺术家而言,实际上是一个群体失语的话题,没有人可以准确表述展览的用意,艺术家基本上那个为展览而展览。造成这个现象的根源在于由画廊、批评和批评家构成的策展业务。
在这个业务的背后,就是当前艺术产业的核心产业链。画廊的经营场所需要不断的艺术家作品展示,艺术家作品需要透过画廊推广和销售,它们共同造就了批评家、策展人职业化的盈利趋势。
而在当前艺术市场,这个产业链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多数参与工作的人员很少获得报酬,或只是获得很低廉的报酬。
这也就是艺术市场的一个奇怪的现象,如此高端的领域,如此高端的交易,其职业人群平均收入远低于其他类似产业,类似于劳动密集产业的收入标准。
博览会催生了艺术家学术和市场的双重梦想,实际上,真正获利的博览会的举办者。博览会及其寄生的所谓学术价值,也是艺术家和艺术经营机构必须的“社交”活动。
媒体
艺术家选择传播或宣传的路径主要是纸媒(包括报纸、杂志)、网络、图书、画册等出版物,这种图文并茂的传播性对于艺术家的作品与创作无疑是比较贴切的方式。
由于艺术家群体社会性的独特以及艺术家自我与封闭性,导致了上述出版物的内容和表述并未能够融入到大众的阅读趣味中去,所以,大多数艺术传媒始终只是艺术家圈子内的小众读物,因此其传媒效应并不如艺术家所愿。
但是,艺术家却宁愿选择自己喜欢的这种小众媒体,也不愿选择那些被他们所看轻的大众媒体。
艺术家应用传播始终离不开陈列和叙述性的展览手法是很奇怪的,无论是作品图片还是文字表述都都只是停留在提供阅读的效应层面,这种简单的传播选择应该远低于艺术家的创意和智慧的。
已经有部分艺术家因为人脉的便捷在时尚媒体、航空广告传媒上露脸,这一类传播效应对于提升艺术家的知名度或市场价值的关联度并没有什么实证可供评估。
而不少艺术家费尽心思可以在大众媒体(主要是日报或电视)赞美诗一般的叙述,并不会使受众认识到其艺术创作的独特性和价值。
在Web时代,上述传播路径的选择早已经演变成为一个个非常传统的和落后的商业策略。
Web时代导致人们行为变化不仅仅是在网络之上,人们的重要活动和认知选择已经深深的被Web时代所引领。
Web时代最重要的绩效测评理论---长尾理论告诉我们,对于传播而言,扁平化即代表平庸化、无效和短尾。
艺术家如何在包装和宣传自己的过程保证自己永远的身处市场的长尾中,将注定艺术家的市场未来和价值增长。